随着西方复活节临近,一场牵动全球目光的俄乌停火谈判正在沙特利雅得紧张推进。尽管白宫承认4月20日的"最后期限"可能延后,但多方迹象显示,这场由美国居中协调的三方会谈正朝着实质性突破迈进。
隔墙协商:特朗普团队的破局新招
3月23日,美国、俄罗斯、乌克兰代表团齐聚利雅得,开启了"背靠背"的平行谈判模式。美方特使凯洛格透露,俄乌代表虽同处一幢大楼,却通过美方"传声筒"间接沟通。这种"隔墙协商"的创新形式,既避免了直接对峙的僵局,又为三方创造了高效的谈判节奏——美国代表团在俄乌间来回穿梭,首日先与乌克兰敲定细节,次日再与俄罗斯磋商,形成"接力式"推进。
各怀心思的"利益交换"
在这场博弈中,俄乌双方展现出截然不同的谈判策略:乌克兰代表团紧盯战场安全,试图通过协议明确划定"禁袭区",保护关键基础设施;俄罗斯则将焦点放在经济命脉上,力推重启黑海粮食走廊。这种诉求错位反而为协议达成提供了弹性空间——正如分析人士指出,乌方需要军事缓冲,俄方渴望经济松绑,双方完全可以通过"以战场安全换贸易通道"的交换达成妥协。
复活节成关键时间窗口
特朗普团队将4月20日复活节设为关键节点绝非偶然。美国特使透露,若谈判顺利,最终协议可能采用"双轨签署"模式:俄乌各自与美国签署平行文本,避免直接互签带来的政治尴尬。这种"曲线救国"的签署方式,既照顾了俄乌双方的面子问题,又为协议落地扫清了程序障碍。泽连斯基日前在视频讲话中特别强调"与美方会谈成果显著",而俄方代表团也罕见地以"战斗与建设性并存"的积极态度回应,暗示谈判已进入"临门一脚"阶段。
地缘棋局下的微妙平衡
值得注意的是,这场谈判展现出前所未有的"去俄乌化"特征。无论是泽连斯基强调"与美国合作",还是俄方刻意淡化直接对话,都显示出双方都在利用美国作为"缓冲垫"降低谈判风险。这种三方共舞的格局,既让美国得以重掌地缘话语权,也为俄乌提供了"体面妥协"的台阶——毕竟,比起直接面对彼此的剑拔弩张,通过第三方传递的协议或许更容易被双方高层接受。
随着谈判进入第七天,利雅得的空气愈发紧张。沙特媒体捕捉到,俄乌代表团驻地的安保级别持续升级,而美方代表的穿梭频率明显加快。尽管距离最终协议仍有变数,但这场持续三年的冲突,或许正在见证一个历史性转折点的降临。
下一篇:没有了